4 月 3 日,安徽省界首市迎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—— 安徽晖阳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4 万吨锂电池新型负极材料项目正式启动建设。作为界首市 2025 年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,该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能 4 万吨的规模化生产能力,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补链强链注入新动能。
安徽晖阳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5 年 1 月,注册资本达 2 亿元,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其母公司晖阳(贵州)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由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师董会(EPOW.US)与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府联合投资设立,注册资本超 3.2 亿元,已构建起覆盖负极材料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体系。
晖阳新能源在负极材料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力量,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超百件,其中发明专利 26 项,实用新型专利 6 项,并成功布局 1 项国际专利。通过自主创新,企业突破了石墨化工艺优化、纳米结构调控等关键技术瓶颈,其研发的高比容量硅基复合负极材料,克容量突破 1800mAh/g,循环寿命超过 2000 次,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该项目落地界首市,不仅依托当地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基础,更与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布局形成良性互动。界首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基地,已建成 "资源 - 产品 - 再生资源" 的完整产业链条,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。项目达产后,预计可实现年产值 15 亿元,新增就业岗位 300 余个,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。
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,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作为锂电池核心材料,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持续攀升。据高工锂电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突破 120 万吨,同比增长 35%。晖阳新能源依托贵州、安徽双生产基地布局,将形成 "西南资源 + 华东市场" 的协同效应,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、储能系统及高端 3C 电子领域。
业内人士指出,晖阳新能源界首项目的开工,标志着我国负极材料产业正从 "规模扩张" 向 "技术升级" 阶段跨越。随着硅基、钛酸锂等新型负极材料的产业化突破,我国锂电池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。
该项目计划于 2026 年 6 月建成投产,届时将与贵州基地形成南北呼应的产业格局,年总产能突破 10 万吨,成为国内领先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之一。
【免责声明】: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删稿邮箱:info@ccmn.cn